首页

区委 | 区人大 | 区政府 | 区政协 

繁体版 | 网站无障碍 | 关怀版 | 登录 | 注册 RSS订阅 |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政府信息公开 > 中国体育彩票APP_足彩胜负14场_下载官网办公室 >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> 统计公报
索引号: 11341802003284723Q/202110-00072 组配分类: 统计公报
发布机构: 中国体育彩票APP_足彩胜负14场_下载官网办公室 主题分类: 综合政务
名称: “三农”发展成就辉煌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--- 解读池州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(第一号) 文号:
成文日期: 发布日期: 2021-10-29
废止日期:
“三农”发展成就辉煌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--- 解读池州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(第一号)
发布时间:2021-10-29 14:13 来源:中国体育彩票APP_足彩胜负14场_下载官网办公室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我市农业普查工作自2015年12月启动以来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,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,严格按照省农普办统一部署,突出强化政府行为,科学制定普查规划,周密实施普查方案,紧紧围绕数据质量这一中心,着力抓好现场登记这一关键环节,广泛开展宣传动员,精心组织实施普查各项工作。目前,普查主要工作已顺利完成,基本摸清了“三农”新家底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
普查结果显示,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,现代农业建设成果斐然,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,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,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“三优”池州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一、现代农业建设成就显著

我市历来高度重视“三农”工作,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着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,夯实了农业基础;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,推动农业提质增效;不断深化农村改革,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,转变农业增长方式,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。

(一)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迅猛发展。近年来,我市在基础设施建设、工商、财政、税收、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,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。普查结果显示,2016年末全市农业经营单位达到3371个,比2006年增长147.9%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,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。2016年末,全市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60个。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户3646户,其中,由农业或工商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686个。

(二)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。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。2016年末能够正常使用的机电井数量1598眼,排灌站数量1094个,能够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库数量14785个。

(三)农业机械化达到较高水平。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,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,也逐步把农民从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。2016年末全市联合收获机1658台,比2006年增长41.3%,排灌动力机械15311台。主要粮食作物达到较高机械化水平,水稻机耕、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达到72%、80.4%和81.3%。

(四)设施农业快速发展。大棚、温室等农业设施较快增长,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,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。2016年末全市温室占地面积34.9公顷,比2006年增长1025.8%;大棚占地面积438.6公顷,增长223%。

(五)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素质提高。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、城镇化加快推进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,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减少。2016年,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累计30天以上的人员28.3万人,比2006年下降30.8%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素质提高。2016年,初中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30.7%,比2006年提高9.2个百分点;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4.1%,提高1.9百分点;大专及以上的占1.0%,提高0.8个百分点。

(六)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。2016年,全市耕地规模化(指规模户和单位)耕种面积占全部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45.7%,其中,规模农业经营户占30.4%,农业经营单位占15.3%。规模化养殖生猪、家禽存栏分别占生猪和家禽存栏总数的73.9%和79.3%。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对稳定农业生产、农产品供应、农产品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二、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

十年来,我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,农村环境整治、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,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观。

(一)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。2016年末,全市通公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达到100%,比2006年提高1个百分点;通村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占68.3%,提高53.7个百分点;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占89.9%,提高79.4个百分点;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占55.2%,提高46.6个百分点。通电与通电话的村均占100%;安装有线电视的村占89.3%,提高32.3个百分点;有98.2%的村通宽带互联网;94.1%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,提高86.4个百分点。

(二)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全面进步。2016年末,全市有幼儿园、托儿所的村占全部村的39.7%,比2006年提高2.9个百分点;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55.7%,提高51.8个百分点;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29.3%,提高22.5个百分点;有卫生室的村占97.4%,提高3.6个百分点。

(三)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。2016年,全市开展旅游接待的村占全部村13%,比2006年提高5.7个百分点。农村电商从无到有,2016年全市35%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,有89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和136个农业经营单位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。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分别有189户和154个,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分别有205户和135个,从事工厂化生产的分别有29户和95个。

三、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

十年来,我市多措并举,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农民收入快速增长,生活质量明显提高,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增强。

(一)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。据城乡住户调查结果,2016年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9元,比2006年增长270.7%。十年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高2.7个百分点。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.1(农村居民收入为1),比2006年下降0.6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.1%,比2006年下降15.1个百分点,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

(二)农户住房条件不断改善。普查结果显示,2016年末,全市99.6%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。其中,拥有1处住房的农户占84.5%;拥有2处和3处住房的农户分别占14.1%和1.1%,两者比十年前提高13.3个百分点。十年前,我市很少有农户购买商品房,2016年全市拥有商品房的农户已达到4.0万户,占全部农户12.1%。有67.1%的农户住房为砖混结构,比2006年提高19.6个百分点;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12.4%,提高7个百分点;砖(石)木结构和竹草土坯结构的分别占19.8%和0.3%,分别下降25.8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。

(三)饮用水更加安全。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持续推进,农村饮水安全显著改善。2016年全市有22.2万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,占全部农户66.5%,比2006年提高38.8个百分点;9.1万农户的饮用水为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,占27.4%。

(四)做饭取暖使用能源更加清洁。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,农民生活用能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,做饭取暖使用能源由历史上主要使用柴草和煤为主,逐渐转变为使用电、天然气、液化石油气等更为清洁的能源,生活方式更为绿色环保。2016年,农户做饭取暖[1]主要使用电的有22.1万户,占66.1%,比2006提高65.7个百分点;使用煤气、天然气、液化石油气的有24.8万户,占74.2%,提高64.3个百分点;使用柴草的17.3万户,占51.9%,下降36.4个百分点。

(五)卫生设施条件明显改善。2016年,全市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11万户,占全部农户33%,比十年前提高23.8个百分点;使用卫生旱厕的7万户,占20.9%。

(六)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增加较多。2016年,全市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小汽车24.3辆,比2006年增加21.8台;彩色电视机117.8台,增加28.7台;电脑34.7台,增加33.4台;手机257.6部,增加186.1部。

十年来,我市“三农”发生了深刻变化,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。进入新时代,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,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改革创新,砥砺前行,压茬推进,续强补弱,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。

注[1]:此指标每户可选两项,分项占比之和超过100%。